第 102 章 外傳:他在江湖裏,溫潤如玉(二)
外傳:他在江湖裏,溫潤如玉(二)
霧隐觀裏有看不完的書,三教經典、武功秘籍、歷史人文、志怪小說等等,三大屋子的書,張道長本想從這些書中抽取三分之一讓小七在十年內讀完,不求甚解,讀完記住大概意思就行。小七總是那麽讓人出乎意料,他只用了七年就讀完了三屋子共計九千餘本書。不知不覺間,小七的知識就遠遠甩開了同齡人,張道長把原來三大屋子的書全部換成小七沒讀過的書,這次甚至加入了妖族秘史,甚至是神魔時代的書。讓小七自由閱讀,道長說,心情好了讀一讀妖族秘史,心情不好了看看武林外傳,随你喽。
老王頭氣得胡子豎起,擰着小七的耳朵大喊,你一個小屁孩懂什麽,淨瞎說,信不信讓你陵叔罰你抄書。此類情景情景在小七進入村子五六年後,大約十二歲,參與老王頭和陵叔的月下小酒淺談時就經常出現。小七總是一臉不服氣,張道長總是在一旁笑而不語。小七和老王頭聊別的話題時,陵叔都是和顏悅色,靜靜聽着,等到老王頭走了,才和小七說道,比如那《詩經》只是原大周朝各地民歌而已,并不能當做立身處世必須遵守的教義。
不過小七發現,他和老王頭聊起戰争時,陵叔面無表情下似乎有種不悅。直到有天陵叔問他,想見識一下真正的戰争嗎?小七想起老王頭經常挂在嘴邊的那句“寧為百夫長,不做一書生”,他只想知道百夫長的生活是什麽樣的。那日,小七剛過十二歲生辰,道長牽起小七的手,驀然發現,這孩子身高已經到自己胸口了,長大後必然也是身高八尺的大好男兒。陵叔手指掐了一個法訣,小七眼前一晃,他們似乎就來到了十萬山的關外,人族和妖族的戰場。
以前小七對一将功成萬骨枯沒有什麽概念,只覺得死在沙場上的那些人不值得。在黃沙漫漫的關外,小七看到一場小型戰争,雙方只有幾百人的樣子,應該是各自巡邏的部隊碰着了。陵叔說,為首的都是百夫長。人族軍隊皆高馬鐵甲,手持長戈。而妖族看上去就是像是沒有五官的人類,陵叔說,事出反常則為妖。對戰雙方沒有過多言語,都是百夫長下令調整陣型沖鋒殺敵。那名妖族百夫長身體竟然是半透明化,幾根長戈刺入身體,竟沒有任何受傷跡象。妖族百夫長獰笑一聲,雙手竟是變長,五指化作尖刀,只一瞬,便割斷了兩個人族士兵的喉嚨。這時候,人族百夫長從背後抽出一把劍,銀光閃閃,大聲喝道,這妖人已是半步五行的虛妖,只有我手中的秘銀劍可以克制,兄弟們注意避開他。說着便從馬背上向空中一掠,擡手便刺向妖族百夫長。
雙方交戰不到半個時辰,因那名妖族百夫長實力強橫,人族潰敗,接近全滅,妖族也死了一半。那名人族百夫長不得已選擇與妖族百夫長同歸于盡,在臨死之前,他迅速任命一名新的百夫長,并竭力把他推向人族界限,人族百夫長滿嘴鮮血,仍是不甘想要說些什麽。直到身後袍澤哽咽喊到,大哥放心,從今以後,你的家人便是我們的家人。聽過這話,任務百夫長才一臉心願已了的表情緩緩閉眼。包括那名新任百夫長,只幾騎人馬向人族地界撤去,餘下十幾位人族士兵都竭力厮殺,為撤退的士兵拖延時間。
小七和道長一直在旁默默看着,看着那十幾騎也戰死沙場。小七覺得有些歷史書上說死去士兵的屍體都會得到安葬純屬騙人,在勝利面前,死者為小。戰争結束後,方圓兩百米基本上都是死屍,有人的屍體,也有馬的屍體。陵叔解釋說,那名妖族百夫長比一般的百夫長強很多,是接近千夫長的境界,所以人族才會潰敗。
接着,小七又是眼前一花,跟着陵叔來到大漢王朝一個小縣城。小七看着百夫長家裏人的衣着用度,覺得還是富裕人家,但是家主,應該是百夫長的父親對幾個孩子極為嚴厲,說什麽,你們的安逸,只是因為你們的父親去幫你們承受了戰亂。百夫長的父親是讀書人,從來不信什麽佛祖神仙。但是自從兒子去了關外,百夫長的娘親和妻子半旬不去寺廟祈福,他都會旁敲側擊提醒着。而百夫長的娘親,一個原本愛占便宜精打細算的婦人,現在憑着還算殷實的家境,也做起了施粥善舉,而且誠心實意。至于百夫長的妻子,原本無肉不歡略顯肥胖的女人,現已齋戒數月了。一家人都還在已經死去的百夫長祈求平安。
來不及多想,小七又跟随道長來到離百夫長所在那個小縣城不遠的一處村落。村頭坐着一位大娘,衣服破舊滿是補丁,而且渾身髒兮兮好似好多天沒有洗澡換衣。大娘見人就瘋瘋癫癫說什麽我兒子去打妖族啦,是個英雄呢,等他回來,他會給兒媳報仇的。道長又掐了一個法訣,村裏景象開始變化,那時候大娘的兒子還剛剛去關外。大娘和兒媳都精明能幹,把屋裏屋外收拾得利利索索的,就等着他們的兒子和丈夫得勝歸來。但是有一天,縣城裏的公子哥下鄉來游玩,看到了在溪邊洗衣的兒媳,覺得這少婦有幾分姿色,竟給糟蹋了。兒媳性格剛烈,愧對家人,直接一頭撞死的溪邊的樹林裏。
大娘得知後,心傷欲絕,兒子回來後可怎麽跟他交代啊,便去村裏找村長要公道。村長知道是縣城裏的公子哥,他也惹不起,便幫大娘起草了一份訟書,還給了大娘一些盤纏,讓大娘到縣城裏面去打官司。可憐大字不識一個,一輩子都很少去過縣城的大娘,為了幫兒媳報仇,在縣城衙門打官司幾天都瘦了好多。大娘為了省錢,吃得是自己帶的幹餅鹹菜,渴了就問別人讨一碗水,夜間想尋一處荒廟将就一晚,不過見過一次幹瘦老乞丐對她也都兩眼放光後,她索性便在衙門門口坐上一晚,等第二天縣太爺審案。
縣太爺似乎也沒想到這老婆子竟有那麽大的毅力,但那幾個公子哥,都是逢年過節都會給他送好些禮物的朋友們的兒子。小七看到,公堂之上,一個年邁的大娘,笨拙地說着她兒媳的悲慘遭遇,而她的對手是三個衣着光鮮的少爺外加一個飽讀詩書伶牙俐齒的訟師。最後,大娘因為虛報案件,擾亂衙門秩序,被打了二十大板。大娘回到村裏後就瘋掉了,逢人就說兒子是打妖族的英雄,等兒子回來就會給兒媳報仇。
回到霧隐觀後,小七問陵叔,世道為何如此?
陵叔臉色平靜,沒有作答,只是輕聲說,世道太大,剛才也只是冰山一角而已。
小七沉默良久,突然說,陵叔可不可以教我道法武功?
陵叔似乎預料到小七會這麽問,笑着反問道,學來做什麽?
小七看着桌上茶水,堅定說道,我想跟這個世道講點道理。在早些年,有兩個人曾經決定了大陸沉浮。人族權七,妖族妖虛。
多年以後,這世界上的許多人都見過這樣的兩個人,一青年一小孩,青年英俊爽朗一襲青衫長袍,頭發上別着一支木簪,腰間系着一個朱紅色酒葫蘆。小孩雖然剃着光頭帶着佛珠,但是手裏總拿着一根雞腿在啃,滿手滿臉的油漬。大人是權七,小孩是被張天師以性命為代價度化的妖虛。
妖虛現在叫做小光頭,是權七取的名字。當小光頭長大一些,見過很多如李太白、王昌齡之類聽上去就像是風流潇灑人物的名字後,差點跟權七拼命,這就是通讀天下道藏,不知被多少讀書人尊稱為權師取的名字。權七拗不過耍性子的小光頭,略一思量,正色道,小禿子怎麽樣?說完,不顧張牙舞爪的小光頭,自顧自向前走去。
小光頭誕生那一刻,權七就取好了名字,不是小光頭,而是一陵。其中一字取自《易經》中的“大道五十,天衍四九,人遁其一”,陵字取自陵叔的名字張道陵。權七還是喜歡叫一陵小光頭,因為一陵是已覆滅妖族的王,是遁出大道天衍的異數,一陵的出生意味着張天師的隕落。而小光頭就沒有那麽多驚世駭俗的身份了,小光頭不是任何人,只是他權七的弟子。
大周複國後,在秦洛和孫秉臣的聯合推動下,舉國興辦太學。新任天子發布诏令,即日起,為教化我大周萬千子民,使寒門士子不鮮。我大周設太學,凡我大周年滿七歲之孩童,須入太學讀書,為期三年,免束修。此令不從者,罰三貫錢,拘役十五天。
诏令發布後,孫秉臣以內閣首輔之身監察各地太學建造之事。而秦洛,一直不得而見,似乎就此從大周文武百官的世界中消失了。
琅琊郡琅琊縣位于大周東部,以風景宜人,士子如林着稱。
縣裏面的太學機構叫做觀海書院,書院裏有位女教書先生,一身學問連同容貌都跟天上的星星月亮一樣好看,所有人都叫她洛先生。書院裏的學生不知道為什麽,他們的縣丞大人,甚至是郡裏面更大的官員巡查至此,都對這位看起來滿臉笑容、平易近人的洛先生畢恭畢敬,連說話聲音都不敢擡高一點,完全沒有平時的威風八面。
女教書先生正是秦洛,曾經大秦帝國的君主,權七的姐姐。
這天天氣正熱,洛先生正在書院大堂看書,微風不燥,只是陽光稍稍有些刺眼了。有個小書童突然走過來慌張地說,洛先生,我剛才在門口樹下乘涼,門口有個大人來找一個‘美貌若天仙下凡,身段玲珑柔若無骨,才智超絕古今無雙的教書先生’,我一聽,就只道是來找洛先生的,肯定又是您的仰慕者。對了,那大人還帶了一個一直在啃雞腿的小和尚,我看那大人長得跟洛先生一般好看,就是那小和尚實在可惡,出家人怎麽還能吃肉呢,洛先生要見嗎?
洛先生還未答話,院子裏就憑空出現兩個人,正是小書童口中來找洛先生的兩人。只見那小和尚狠狠咬下一口雞腿肉,一臉兇惡相對小書童說,酒肉穿腸過佛祖心中留,你個小屁孩懂什麽?洛先生不說話,小書童也不敢還嘴,只覺得那小光頭不講道理還嘴硬,實在可惡。
下一刻,小書童和小光頭都目瞪口呆,原來洛先生一個掠身,瞬間到青年身邊,一巴掌拍下去,原本還是滿臉春風笑意的權七直接被拍到牆上然後掉在地上惹上一身塵土。小書童揉了揉眼似乎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平日裏溫柔和善的洛先生怎的今日如此暴力。小光頭也是滿臉疑惑,這一路走來,總有些不長眼的江湖人惡意逗弄他這個酒肉小和尚,都被師父在說理無果後,一巴掌給拍飛了。怎麽今個輪到師父被拍了。
接下來一幕,更是讓權七在小光頭心中形象大跌。
只見權七迅速起身,從懷裏掏出一塊手帕,擦幹淨手後,笑着對秦洛說,姐,手拍疼了沒,我給你揉揉?
秦洛突然哭出聲來,嗚咽說道,我以為你已經死了,嗚嗚嗚。
權七看着這個曾經在洛陽城被破,大秦滅國時都未曾落淚的姐姐,一把緊緊抱住,輕聲說,我還活着,以後都不會走了。
小書童心裏想着,怪不得洛先生拒絕了那麽多的郎才俊彥,原來是已經有了心上人了呀。
霧隐山自從張道長當年來過以後,大周朝新建這兩年來,考上秀才甚至是中了舉人的青年才俊如同雨後春筍般紛紛冒出頭來。如今的霧隐山可不是當年那個聲名不顯的小山頭了,經過霧隐村出身的一些官員有意無意的宣傳,隔三差五就有幾位文人騷客來此觀景寫詩,甚至吸引來不少淡泊雅士隐居于此。村裏面崔老板的兒子把自家小商鋪擴大了一倍,新添置了好些筆墨紙硯,因為總有些靈感突發的文人要大肆潑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