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62 章 :養生醫論
識得,當然識得。江芙蕖心裏雀躍,她學中醫那麽多年,正經沒救過幾個人,但為了改善自己的生活,在一些旁門左道上是頗有深造的。
這其中之一嘛,就是制香。
當時在書中看到原身江芙蕖也學制香,而且在這制香一道上還頗有慧根的時候,她心裏還笑,兩個人也算是有個共通之處了。
制香的要道,香方最主,香料次之,在真正制香的世家,人家更看中的可能是香味,可在江芙蕖這裏,她更看中的是香的養生之途,所以她做出來的香,大都揉合了中藥醫理。
當中有四品奇香,長春香正是其中之一。
“箋中添檀附麝,如此便成長春香,不知老夫人這香可是此方?”江芙蕖腦中一轉,心中已經有了跟老婦人今日的話題。
老婦人拍掌稱奇,“是了是了,居士果然深谙此道,我家外孫女兒也頗懂其理,此香便是她差人送過來的,我只是聞着舒心便戴着了,沒想到還有這等好處,可見我這外孫女兒是花了心思的。”
老人家誇自己的晚輩,江芙蕖當然點頭附和,“怪道老夫人如如此年歲卻兩頰生靥,容光煥發,原是身邊有此等貼心人,老夫人當真是個有福氣之人。”
“貼心倒是算不上,不過都是孝順的。”老婦人面上笑容更甚,不過嘴上卻是十分謙遜,“居士,如今外邊陽光正好,我們卻縮在這小陰屋中,莫不如出去走走?”
江芙蕖自然沒有不應的,兩個人到了外間,揀了個八角椅落座,還不等老婦人開口,江芙蕖就先開了口。
“初看老夫人,我還以為是哪個年輕婦人,誰知打了照面才知自己眼拙,可見老夫人保養甚好,這世上當真是能人輩出,倒是我狹隘了。”
老婦人眼睛笑成了一條線,“居士當真是會說話的人,盡拿我這個老婆子打趣了,我哪裏比得了年輕婦人喲,不過是家裏的大夫開些藥方子吃一吃,安安晚輩們的心罷了,可算不上什麽保養。我聽說啊,這真正保養好的人,古來稀之年也是童顏呢。”
這話倒是不假,江芙蕖在醫書上看到過無數此種的記載,不過真實性就不可考究了,畢竟她不是想長生不老之人,對容顏也不是那麽苛求,更喜歡順時而生,俱各齡之态。
“不知老夫人平日裏都吃些什麽方子?可否與我見識見識。”江芙蕖挑了自己想聊的話題問。
“不是什麽稀罕物。”老婦人斜睨江芙蕖一眼,就像是能透她的心思一樣,卻不點破,只回道,“常服伏火丹,神明膏,紅雪三黃元,青木香元,陳元散一類。偶服紅圓子,平胃散,六和元等之類,記不住名的也有一堆,都是孩子們四處找來孝順的,吃了也都只有好的。”
都是些好東西啊,難怪保養地這麽好,江芙蕖心中稱嘆,這古代的人孝心可當真是可贊,她對爺爺都沒這麽盡心的,慚愧慚愧,“俱是好物,怪道老夫人如今身子康健如壯年者,我原本還想着指點一二,卻差點班門弄斧了。”
“居士此言差矣,如何就是班門弄斧,人各所長,集大成者方有大為,居士一道必有其獨特之處,對老身也只有好的,只管說來便是,老身還能責怪居士不成?”老婦人面帶激勵地看着江芙蕖,好似就等着她救命一樣。
這姿态低地江芙蕖都有點不好意思了,“老夫人不怪我狂妄便好。我自學了一點醫術,便在這養生之道上鑽研了些許,因是閉門造車,難免有偏頗,老夫人既是要聽,那我便說幾句,只是老夫人切要慎用,必先試而後用。”
“居士過謙,此話謹記在心。”老婦人應了是。
江芙蕖這才道,“古雲安樂之道,惟善保養者得之。保養者,有食治,醫藥,攝養三分。攝養其一,食治其二,最次醫藥。醫藥上自不必說,有病自有大夫對症下之。我今日便與老夫人于攝養和食治之道上說一二。”
“康節先生詩曰,夾口物多終作疾,快心事過必為殃。知君病後能服藥,不若病前能自防。所以善服藥者,不如善保養,我以為如是,便多防病,居士所言甚合我意。”老婦人輕輕地點點頭。
江芙蕖心中猜着老婦人應該是十分懂這些的,人說“長病者,自成醫”,接觸養生之物多了,自然也是頗入其道的,老婦人身體好,跟她說治病既晦氣,也有點不合實際情況,江芙蕖自然不跟她說這個,只講怎麽養生好了。
江芙蕖便繼續往下道,“攝養之道,莫若守中實內,以陶和将護之方。養生者,保守真元,外邪客氣不得入。我聽老夫人所言伏火丹保精養魄,尤益長服。六和元益老扶羸,肋脾活血,最是平和之劑,可見老夫人于攝養一道有神通,便不多言,只說這食治。”
老婦人似被勾起了好奇心,“食治?便是那藥膳嗎?這藥膳近些年在京中十分風行,不過老身離地遠,不能一睹奇效,沒曾想居士還懂其理?”
藥膳?上京城居然流行起這個東西來?這東西貌似是在現代很流行的吧,很多藥膳館子開着。不過那大都是因為中醫沒落,很多人不懂醫才趨往,可這古代,居然也能流行起來?那應該是真材實料吧?
不過她這食治其實還是藥方,可不是吃的,不過是預防藥方,能當食物吃罷了。
江芙蕖搖搖頭,“食治與藥膳還是有很大差別的,藥膳終在一膳字,先重口味,後談藥性,可食治卻是重在治,後言食。”
老婦人遲疑地點點頭,似懂非懂。
“大暑将近,太陽炙熱,人心易煩,有一方可去人之心煩,且十分适宜西南之地。”江芙蕖也跟老婦人做詳細解釋,只拿實例與她說。
“此方為乾荔枝湯。先将烏梅生姜制為細末,入在沙糖中,再與去皮的桂末拌和勻,取粗隔過,可作茶點吃,若要制成膏子,烏梅用去核,修事如上便是。制成湯,那烏梅水潤之後勿焙,桂作小片為末,姜切片不焙,用水三碗,煎至二碗,即成湯,可調服。”
“此方甚好!”老婦人點頭,西南盛産烏梅,不過尋常都用做果點之物食用,有餘者便做成烏梅幹,倒是無人知道還有此等功效。
“又有薄荷煎方,可消風熱,化痰涎,利咽膈,清頭目。”
“龍腦薄荷葉一斤,川芎三兩,桔梗五兩去蘆,甘草四兩,防風三兩,縮砂仁一兩。右為末,煉蜜為劑,此方看之不起眼,所用也為尋常物,可用之大奇,是食治佳品。”
老婦人點頭,像是在心裏記下了,眼看着兩人說了不短的時間,江芙蕖正要找個由頭走人,卻聽老婦人問道,“不知居士可有專适于我的食治方子?”
适合老人用的?江芙蕖腦中一轉,便想到了一方,“是有一方,可延年耐老,此方名為養老茯苓方。”
“取華山铤子茯苓,研削如棗一般大,令四方有角。然後放在嶄新的瓷瓶內,以好酒浸,并用三重紙封其口,等到百日再開便成。每日吃兩塊,百日後肌體潤澤。服一年後,可夜視物。久食之,腸化為筋,可延年耐老,養顏駐容,是為養老上品。”
“當真是好物。”老婦人點點頭,“做起來也不難,待得回去以後,便讓人試試,若是有此奇效,必定重謝與居士。”
“當不得重謝,芸芸衆生,與老夫人有此淵源,是為緣分,只做緣解罷。”江芙蕖忙拒絕,這老婦人看起來來頭就不小,年紀大了,有錢有閑,被她惦記上,必定不大舒坦。
老婦人聞言只是笑笑,從懷中掏出一個小小的錦盒來,遞給江芙蕖,“居士所言甚是,只是居士之緣解便是與我解惑送方,我之緣解,也只這點虛物,只望居士笑納。”
錦盒很小,江芙蕖心中猜着裏面頂多也就是個首飾,要是不收老婦人怕是釋懷不了,收了找個機會送出去就是了,就伸手接了過來。
沒曾想這盒子還挺沉,江芙蕖差點沒有接穩。